前几天写了一篇选品的文章,引来几百人关注,被公众号算法推荐了。
如果写公众号为了搞流量,确实应该多写这类文章。
毕竟,直接把一些爆品公开,很多人感兴趣。
但这样,违背了我写这个公众号的初衷。
这个公众号,我从来不在朋友圈发,
就是自己的一个创业日记本,
不想刻意让太多人看到这个公众号。
所以,接下来不想去写那种流量多的文章。
专注回到自己的项目中,每天写点感悟,经验,坑等等。
我巴不得没人关注这个公众号,但这个控制不了。
所以,写东西,就写自己想写的,有没有人看无所谓。
昨天上架的产品,昨天就搬了3条笔记,一条笔记破500播放,出了3单。
初步验证,搬运出单是没问题的。
能不能爆,还要继续验证。
其实,任何模式都有优缺点。
搬运的挑战:
1、你搬的快不快,如果被别人已经发到小红书了,你再搬过去,很难拿到流量,甚至很容易违规。所以,挑战在于能不能第一时间找到新素材。
2、封面标题的迁移能力,毕竟还没有谁打爆这个品,这个品还没有爆款笔记,只能参考同类型的品的爆款笔记封面标题,做迁移参考。
3、一旦抖音上没有新素材产生,你就没东西可搬,如果不实拍,也不混剪,那就发不了笔记。
今天还有一个反馈,
就是我发现,一个账号发一个单品,而且话题标签不要太泛,要跟产品,人群相关,发个10条以上,推荐流量占比会更高。
先前带一个产品,模仿一个搞矩阵的同行,一条笔记用了一些蹭明星,娱乐类的标签,流量很泛,5000+的小眼睛,0出单。而且这种笔记就发出去1小时内有流量增长,1小时候后基本就停了,不存在发酵效应。
发垂类笔记,且不加无关的话题标签,且发的是原创笔记,有长尾流量,昨天发的笔记,流量今天还在增长。
搬运其实也有能力要求的,不是无脑搬运就能出单,爆单。
搬运相比混剪,少了一个混剪步骤,封面标题正文的能力要求一样,甚至更难。
因为用混剪跟实时爆款,有爆款笔记可以参考,封面标题的制作没那么难。
做事,有反馈就好。
做这个小红书笔记带货,有个好处就是,你有什么想法,直接发笔记测就可以了。
行不行,不要在脑子里想千遍。
干一下,测一下就知道了。
反正,发笔记测试,没有任何经济损失,
最差是:赚经验。
最好是:赚money。
横竖都是赚。
今天刷抖音,刷到梅花创投吴世春的一个访谈,里面有一段话,我个人觉得特别好,也是我所追求的,我理解后,写到了flomo里:
成功,并不是赚了多少钱。
而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决策执行迭代系统
不管做什么项目
只要有这个决策执行迭代系统在
成事的概率更大
做项目,通过这个项目赚到钱,只是小成
大成是训练出自己的这套决策执行迭代系统。
然后用这套不断进化的系统去做事,成事。
而钱,只是对自己做事过程的一个奖励。
当然,这套系统最终行不行,一定要靠结果说话。
所以,做系统,拿结果,是合而为一的,是一件事。
自称有了一套自己的决策执行系统,
但没赚到钱,那这套系统是垃圾。
赚到了钱,但只是一时靠运气靠红利,
没有系统支撑,也走不远。
人一定不要脱离了自己的实干
去学习/升级所谓的认知,毫无意义
事上练,不断成事,不断拿结果,才是提升认知的唯一路径。
有时候,一个人所谓的认知,
很多都不是他自己的
能改变他的工作生活家庭,甚至命运的东西
而且听到的看到的别人总结/分享的认知
认知,只有跟自己的工作生活事业相关,
也就是跟自己的实践相关
才有机会成为真知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懂了很多道理
但依然过不好一生
因为哪些道理,
根本没有跟他的生命过程产生现实的关联
这不是高傲
也不是藐视一切优秀的经验,知识,方法,理念
而是当听/看/学来的认知
离开了自己的实践
是0蛋甚至产生负面作用
行大于辩
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干的过程中,才有可能变强
离开了具体的实际的干
几乎成不了事
也几乎不可能拥有有实际价值的“认知”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