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?
在某个普通的周三下午,你坐在办公室里,盯着屏幕上密密麻-麻的表格和邮件,突然一阵恍惚。你感觉自己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,更像是一个插在电脑上的、人形的U盘,只是在机械地存储、处理、传输着那些冰冷的数据。
世界是灰色的,键盘的敲击声是干瘪的,连咖啡的味道,都变得像一句重复了太多遍的口号,麻木而无趣。
我把这种状态,叫做“电子疲劳”。
上周三的下午,我就正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里。直到,我的指尖在一次无意识的滑动中,点开了一个视频。
那是一个键盘。一个由彩色果冻组成的键盘。
我的世界,仿佛在那一刻,才被重新注入了色彩。
视频里没有一句旁白,只有极致的微距镜头。一颗颗半透明的、Q弹的球体,闪烁着红、蓝、绿、黄的光泽,像夏日里最可口的糖果。一双优雅的手,轻轻地按下去,那“按键”便微微晃动、形变,发出一声轻柔、湿润的“啵啵”声。光线在那些球体中反复折射,像困住了一个个小小的、彩虹色的梦。
短短几十秒,我反复看了十几遍。它没有任何“意义”,不传递任何“信息”,却像一阵温柔的、带着甜味的风,吹散了我整个下午的疲惫和麻木。
看完视频,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满足,而是一种混杂着好奇与不服气的职业病:这么奇妙的质感和氛围,单靠AI能做出来吗?还是背后有高人操刀?
那个下午,我什么都没干。我一头扎了进去,像一个侦探,开始反复“拉片”,研究这个果冻键盘视频,以及其他类似风格的爆款视觉作品。我试图把那种难以言说的“治愈感”,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定义的、具体的元素。
然后,我开始了反复的“验证测试”。
我打开AI工具,一次次地尝试,用不同的词语去描述那种“Q弹”,那种“光泽”,那种“轻微的啵啵声”。大部分的尝试,都失败了。生成的画面,要么僵硬,要么虚假,缺少视频里的那种“灵魂”。
直到最后,经过几十次的优化,我终于提炼出了一段,我认为最能复现那种“奇特美感”的提示词。当我看到AI根据我的最终版提示词,生成出那个熟悉的、散发着彩虹色光芒的果冻键盘时,我才恍然大悟。
这是一部制作精美的视频,旨在营造一种宁静、视觉上令人满足且能巧妙触发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的体验。在明亮的影棚光线下,超写实的微距镜头对准了一个由成排彩色果冻球体制成的键盘。这些半透明且富有光泽的球体呈现出红、蓝、绿、黄的彩虹色光谱,在干净的深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,每个球体内部都悬浮着一个清晰可见的字母。一双优雅的手正在键盘上移动,有节奏地向下按压这些摇晃的按键。每一次按压,手指都会让果冻按键摇晃、晃动并发生轻微的形变,光线也在这些半透明的球体中不断反射和折射,创造出迷人的视觉效果。在几乎完全安静的环境中,可以听到果-冻被按压时发出的轻柔、湿润的挤压声和按键晃动时的轻微“啵啵”声,整个画面充满了令人满足和催眠的奇特美感,带来一种新奇的视觉与听觉享受。
我才明白,这其中的魔法,不在于某个生僻的指令,而在于如何用人类的语言,为AI注入“感知力”。
那段经过我反复验证的提示词,是这样工作的:
它没有用冰冷的参数,而是用“宁静”、“满足”、“催眠”这样的词汇,去设定一种情绪的基调。
它没有说“模拟按压”,而是引导AI去想象那种“摇晃、晃动并发生轻微形变”的动态,去捕捉光线在其中“不断反射和折射”的细节。
它甚至在教AI去“听”,去分辨那种“轻柔、湿润的挤压声”和“轻微的‘啵啵’声”之间的差异。
这哪里是在写代码,这分明是在用人类最细腻的感知,去唤醒机器深处的创造力。
我看着那段充满灵性的文字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原来,我们与AI之间,缺的不是技术,而是一种对话方式——一种能将我们内心深处的感知、想象与温度,传递给它的语言。
而我知道,这种感觉,屏幕前的你,一定也懂。
我知道,你一定也感受到了。
一股新的浪潮,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。
我们听着AI的故事,看着AI的画,用着AI的工具,
心中,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。
海水,是怕被落下、被取代的不安;
火焰,是渴望抓住、去创造的期盼。
你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个“使用者”和“旁观者”,
你想成为一个“创造者”,一个能与AI共舞的人。
你想把脑海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,
变成一段能与机器对话的指令,
变成一个能为你分担辛劳的智能伙伴,
变成一个能惊艳世人的、属于你自己的作品。
你需要的,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,
而是一张通往新世界的地图,和一枚证明你勇气的徽章。
现在,我们把地图和徽章,都为你准备好了。
这是一份邀请,
邀请你,从“知道”走向“做到”;
邀请你,将热爱变成真正的专业;
邀请你,和我们一起,成为第一批,掌握未来语言的人。
当你学成之时,那张权威的认证证书, 不只是你简历上的“硬通货”, 更是你穿越这场时代浪潮时,握在手中的、最坚实的船票。
我们,在未来的岸边,等你。
写在最后
那个下午,我关掉了电脑。起身走到窗边,雨已经停了,空气清新得像一块刚洗过的玻璃。
那个彩色的果冻键盘,没有帮我完成任何一份报表,却像一个温柔的提醒,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。
或许,技术发展的终极意义,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像机器,去追求极致的效率。
而是让我们,能借助它的力量,重新找回如何更好地,去做一个充满感知、充满想象、充满温度的“人”。
愿我们都能学会这门,与未来对话的新语言。

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